圖2給齣瞭複閤聚閤物電解質體繫和添加LiPF6 樣品的 Arrhenius 關繫圖 ,可以看齣 ,複閤聚閤物電解質的電導率與溫度不成線性關繫 ,而略有彎麴 ;添加 LiPF6 的樣品 ,雖然在 0~60 ℃(1 000/ T 約爲 3.00~3.66) 測量範圍內電導率高於 CPE 體繫 ,但隨著溫度的陞高 ,電導率的增幅明顯小於 CPE 體繫 ,併且 LiPF6 有機電解液本身不穩定 ,受熱易分解爲 PF5 和 LiF。因此從圖 2 可以看齣 ,在 60 ℃LiPF6樣品的電導率急劇減小 ,併略低於 CPE 體繫。比較分析可知 ,在整箇測量溫度範圍內 ,CPE 體繫穩定 ,室溫(25 ℃) 電導率爲 0.274 ×10 - 3S/ cm ,60 ℃電導率爲 1.46 ×10 - 3S/ cm ,是相衕條件下單純 LiTFSI - 乙醯胺熔鹽電解質電導率的 1/ 4 ,也低於 LiPF6 有機液體電解質 ,但 CPE 體繫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 ,這是優於有機液體電解質的显著特徵。測量聚閤物薄膜電解質離子遷移數的方法有交流阻抗法和直流極化法 ,由於鋰電極錶麵存在固態電解質(SEI) 膜 ,交流阻抗法得到的是鋰離子在 SEI膜和電解質中遷移的綜閤結果 ;直流極化法由於初始電流值的不確定而難以得到可靠數據。因而筆者採用瞭二者結閤的方法 ,用較容易準確測定的體電阻 Rb 和界麵電荷轉移電阻 Re 來代替初始電流 I0.在手套箱中將 CPE 夾於 2 箇金屬鋰片(99.9 %)間 ,組裝爲試驗電池 ,密封後從手套箱中取齣。首先進行交流阻抗測試 (頻率範圍 1~1 ×105Hz ,測量溫度爲 25 ℃) ,結果見圖 3 (a) ;然後進行直流極化測試 ,施加電壓爲 20 mV ,測量到電流不隨時間變化爲止 ,結果見圖 3 (b) 。結閤兩方法的測試數據 ,可求齣 CPE 體繫的鋰離子遷移數爲 28.2 %。CPE體繫的電化學窗口採用循環伏安方法進行測量。將 CPE 夾於精拋光的不鏽鋼阻塞電極 (作爲工作電極) 和金屬鋰片電極 (作爲對電極和蔘比電極) 間 ,密封後從手套箱中取齣 ,在 0~4.5 V 電壓範圍內以 0.1 mV/ s 的掃描速度進行線性掃描。如圖 4所示 ,其氧化峰電位第一週在 3.8 V(對於Li/ Li +) 附近 ,還原峰電位第一週爲 0.8 V (對於 Li/ Li +) ,隨著掃描週數的增加 ,0.8 V 附近的還原峰電流值逐漸減小 ,在 1.3 V 處齣現一逐漸增大的還原峰電位 ,與之相對應的氧化峰電位在第二週、第三週的 4.1 V附近也齣現一氧化峰 ,氧化峰電流值逐漸減小 ,體繫逐漸趨於穩定。隨著掃描週數的增加 ,氧化峰、還原峰電位分彆穩定在 4.1 V 和 019 V 左右 ,這與純的 LiTFSI- PA 熔鹽體繫基本相衕。